我已经开始阅读安德鲁·基恩 (Andrew Keen) 的《互联网不是答案》(完整评论即将发布),并饶有兴趣地听了《卫报》科技周刊播客中一向敏锐的亚历克斯·克罗托夫斯基 (Aleks Krotowski) 的采访。
采访中 Keen 的一条评论,也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互联网的架构通过“赢者通吃”现象的存在,有利于事实上的垄断。我对此非常感兴趣,这是我在《网络、复杂性和互联网监管》一书中写到的内容。
“胜者为王”实际上是一个源自网络理论的概念,与马太效应有关,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它解释了马太福音中一段著名的段落,大致意思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在网络中,优先节点(通常是系统中较早的节点)通常会随着 新西兰手机数据 时间的推移获得更多链接,而获得更多链接的能力与其在系统中的优先程度成正比。正如 Perc 所解释的那样:
“由于优先连接,获得连接数多于其他节点的节点将以更高的速率增加其连接数,因此随着网络的增长,两个节点之间连接的初始差异将进一步增加,而单个节点的程度将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比例增长。这种推理也与所谓的先发优势有关,这种优势被认为是某些超前产品取得显著营销成功的原因。”
“赢者通吃”效应将网络中链接的积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系统中的某个节点变得如此占主导地位,以至于它战胜了竞争对手。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公司似乎消灭了竞争对手并成为虚拟垄断企业,例如谷歌、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
虽然我坚信这是 Web 的一个实际架构特性,但我不禁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使用这个词未能认识到当前状态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主导地位。微软曾是浏览器市场的统治者,后来被后来者取代,顺便说一句,后来者并没有凭借自己的力量主导市场。
在某些市场,垄断更有意义,例如搜索引擎,而在其他市场,多元化才是常态。我必须进一步阅读,看看是否有证据,但目前我不相信赢家通吃效应可以用来批评网络。